列宾美术学院意大利厅联合展览:阿纳斯塔西娅·克里乌利娜与米哈伊尔·帕斯特赫夫
列宾美术学院的意大利厅即将举办一场联合展览,主角是两位年轻的学院毕业生——阿纳斯塔西娅·克里乌利娜和米哈伊尔·帕斯特赫夫。两位艺术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象与表达方式,以传递个人的思想与情感。
阿纳斯塔西娅·克里乌利娜:怀旧的诗意与超现实记忆
阿纳斯塔西娅·克里乌利娜的创作核心围绕着怀旧主题,特别是对上世纪90年代末至00年代初——后苏联解体时期——的集体童年记忆与家庭生活的追忆。她以个人家族史为蓝本,借助档案照片展开艺术探索。
她的画作常常构建出超现实的场景,画中的主人公是她的亲友,他们聚集在充满节日气氛的幻想聚餐或荒诞的回忆画面中。艺术家尤其钟情于俄罗斯乡村,那里在试图追赶“首都”潮流的同时,仍保留着某种独特、甚至略带“羞耻”感的遗产。克里乌利娜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诗意化,使其脱离“低俗”的范畴:例如,火车车厢里摆满经典“美食”的女性、在伊万诺夫附近围绕着货车嬉戏的年轻人,或是海滩上昏昏欲睡的游客。
米哈伊尔·帕斯特赫夫:当代形象的塑性表达与“俄罗斯忧郁”
米哈伊尔·帕斯特赫夫则通过雕塑与版画,致力于用当代造型语言塑造其同代人的形象。在其早期作品(如《被绑者》、《恋性狂》)中,描绘的是从日常中抽离出的偶然英雄或事件。而他在2020年的毕业作品《00后的孩子》则标志着其艺术探索的成熟。
在此系列中,他最终确立了核心形象——作为年轻一代集体肖像的“姑娘”和“小伙子”。这些形象体现了俄罗斯乡村居民面貌的双重性:表面看似流氓或街头青年,内里却可能是波西米亚人或知识分子。帕斯特赫夫常常刻画处于荒诞情境中、流露出绝望、困惑与不知所措的人物,例如“破碎的”女性形象和“类巨人般”的男性形象。
雕塑家深入“俄罗斯忧郁”这一主题,将一种病态的丑陋与日常“居民”的平凡美学化。随后创作的四幅系列画作在塑性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主题,将主人公置于俄罗斯典型板条房屋区的抽象环境之中。